西部新闻网: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:13259888867 总编信箱:xibuxinwen@qq.com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西部文化 > 文化聚焦 > 正文

青史与丹墀:常宁宫的空间诗学考

www.xibuxinwen.com.cn(2025-05-20)来源:西部新闻网
复制链接关键词:
  引语:青铜编钟与混凝土的复调
  当时间以建筑为琴键,在神禾塬的褶皱里敲击出文明的和弦,常宁宫便成了一部镌刻在青砖黛瓦间的立体史诗。这里的一口古井曾照见过唐代僧袍的倒影,一截断墙仍回响着历史密电的余韵,而柳青伏案疾书的窑洞窗棂外,文旅融合的春潮正漫过千年石阶。在历史肌理与现代性碰撞的裂痕处,常宁宫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,完成了从岁月深院到文化原乡的嬗变——它不是标本式的历史切片,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明对流。
  一、神禾塬畔的千年回响
  长安以南五公里,神禾塬如一道青灰色的屏风横亘于天地之间。滈河蜿蜒如带,终南山层峦叠翠,此处名曰常宁宫,一个将盛唐佛光、旧时风云、红色文脉与当代文旅融于一身的传奇之地。
  唐贞观年间,李世民为母祈福的“西寺佛爷庙”在此落成,灵感石上仍镌刻着窦太后避匪脱险的传说。千年后,塬上的建筑群在战火硝烟中兴起,因“居高临下、易守难攻”的格局成为时代注脚。青砖黛瓦间,旧时议事厅的皮沙发仍泛着冷光,梳妆台上的雕花镜框蒙着时光的尘,而那株前人手植的桂花树,依旧在秋风里撒落细碎的金箔,仿佛在低语一段岁月的繁华与苍凉。
  历史在此折叠,文明在此沉淀。常宁宫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是一册未合拢的史书。塬上的地下通道蜿蜒千米,砖墙上斑驳的痕迹与窦太后避难的唐代窑洞交错重叠,恍若时空的迷宫。曾经的通道遗迹,最终成了后人探秘的所在;而塬上的一栋浅绛色建筑,虽外墙已褪成温柔的旧色,却仍见证着乱世中的一段佳话——当年的邂逅始于火车上一份英文报纸的借还,终于神禾塬畔的连理枝下。
  二、文学圣殿里的泥土芬芳
  若说历史建筑群是常宁宫的筋骨,柳青则是这片土地的灵魂。1952年,这位穿着粗布褂子的作家,携家带口扎根皇甫村十四载。他蹲在土崖上观察农妇骂街的神态,甚至不惜泼水惹怒乡邻以求真实;他将《创业史》的稿酬一万六千元悉数捐予公社,自己却常年咳血,伏案于窑洞昏黄的煤油灯下。
  柳青的窑洞工作室至今保存完好,木桌上摊开的笔记本里,字迹如刀刻般遒劲:“文学是愚人的事业。”他将马列主义文论与关中方言糅合,让梁生宝们从土地里长出筋骨。在《创业史》中,合作社的算盘声与终南山的松涛共鸣,农民的汗珠与时代的风云交织。这种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的创作精神,不仅成就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,更让常宁宫成为陕西文学的精神图腾。路遥、陈忠实、贾平凹们循着柳青的足迹,将黄土地上的苦难与荣光化作笔尖的星河。
  三、从深院到园林:文旅赋能的破茧蝶变
  历史的烟尘散去,常宁宫在1999年迎来新生。三百亩山水间,一座园林度假山庄拔地而起,但转型之路并非简单的推倒重建。当大多数历史建筑困于“保护性闲置”时,常宁宫选择以文化为经脉,激活沉睡的基因。
  策划者李洁深谙“文旅融合”之道,将唐风宋韵注入现代酒店肌理。2023年4月,常宁宫推出西安城南最大的无动力彩虹亲子乐园,六千平方米的乐园内,百米彩虹滑道、考古探洞、空中滑索等十余个项目,以无电力驱动的自然探险模式,让亲子家庭在攀爬与跳跃中感受生态教育的深意。2025年,历经两年修缮的历史建筑群重新开放,新增沉浸式历史场景体验,游客可身着复古服饰,在复刻的旧时场景中拍摄写真,或在雅致的空间里聆听经典旋律的余韵。
  文旅融合的实践更体现在节庆策划中。2025年春日的“书画春天·诗韵长安”文化艺术节上,画家泼墨终南烟雨,诗词学会吟诵《常宁宫赋》,汉服少女手持漆扇走过拱门下,投壶声与古琴音在千年古柏下交织。同年花朝节,十二花神巡游队伍迤逦而行,非遗传承人复刻唐宋婚礼仪典,千盏河灯载愿漂流星月湖,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悄然“新生”。
  李洁的理念清晰如滈河水:“从‘有说头、有看头’到‘有玩头’,要让历史活在体验中。”曾经的通道化身为沉浸式剧本杀场景,柳青工作室开设写作工坊,连旧时的议事厅也变作文化沙龙场所。当年轻人在“槐抱柏”下打卡拍照,他们或许不知,这株三百年的共生树曾被附会为一段佳话的象征;但当他们触摸砖墙上柳青的手稿拓片,却能真切感受到文学信仰的温度。
  四、多维业态: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实验
  常宁宫的文旅版图远不止于历史场景的活化。2022年改造升级后,酒店新增南山别居茶艺客房,推窗可见终南云雾,案头备有唐代煎茶器具,住客可体验陆羽《茶经》中的风雅;观南山烧烤区将关中风味的炙烤与园林夜景结合,烟火气中升腾着盛唐夜宴的遐思;素心书屋则化身城市书房,三万册藏书与柳青手稿陈列一室,成为作家驻留计划的创作基地。
  夜间经济同样别具匠心。魔幻激光秀以神禾塬崖壁为幕布,投射出历史传说、文人创作等文化片段,科技光影与自然地貌碰撞出超现实叙事;啤酒烧烤节则让游客在星空下举杯,滈河潺潺的水声与炭火噼啪的节奏,构成都市人难得的田园交响。
  对于亲子客群,常宁宫打造了全年龄段覆盖的体验链:无动力乐园释放儿童天性,恒温泳池提供四季嬉水空间,生态月子会所甚至将文化疗愈延伸至母婴领域。这种“从0岁到百岁”的文旅生态,恰是文明传承最生动的注脚。
  五、文明褶皱里的启示录
  站在神禾塬顶远眺,常宁宫的四季在眼前流转:春日的连翘与前人手植桂树争艳,夏日的滈河倒映着终南积雪,秋日的银杏为柳青窑洞铺就金毯,冬日的秘洞则如时光胶囊封存着岁月的气息。这里没有非此即彼的割裂,只有文明层累的共生——唐砖与WiFi信号塔并肩,通道里的LED灯带照亮窦太后避难的石阶,作家手稿的扫描件与数字传播同框。
  这种共生,恰是中国文化韧性的缩影。当策划团队将“常宁宫赋”刻成二维码立于古碑旁,当非遗漆扇成为网红伴手礼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商业智慧,更是文明传承的创造性转化。正如柳青当年将理想与文学熔铸为《创业史》,今天的文旅融合亦需这般“双向奔赴”:既要有历史敬畏,又不困于怀旧;既要市场活力,又不失文化本真。
  结语:长安文脉的当代注解
  常宁宫的故事,终究是长安的隐喻。这座十三朝古都从不沉溺于历史的辉煌,而是将秦汉烽烟、盛唐气象、人文基因与数字文明编织成新的经纬。从旧时深院的隐秘空间到作家柳青的创作圣地,从历史遗迹到诗意园林,常宁宫的每次转身都在证明:真正的文化传承,从不是标本式的封存,而是让过去与现在持续对话,让每一块青砖都成为未来故事的扉页。
  当暮色浸染神禾塬,常宁宫的灯笼次第亮起。露台上,有人对着终南山举起红酒杯;柳青窑洞的窗前,文学青年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击着新的文字。滈河水依然流淌,带着盛唐的佛号、岁月的回响、时代的号子与数字时代的节拍,奔涌向更开阔的江海。
  作者简介:
  马涛,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,陕西耀县人,现居西安。1976年5月生,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、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、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、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,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理事,中国诗歌网蓝V认证诗人,笔名华原先生,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,曾就职于《三秦都市报》社、《西北信息报》社,现为西安市商业企业协会秘书长。爱生活,好思考,常因生活感悟而小做,形式多见于散文、诗歌和杂文,作品偶在各种杂志、报刊、文集有发表。
编辑:西部新闻网宝鸡站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西部新闻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,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。
推荐热点信息